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、目标、内容框架,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,是编选教材、组织教学、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,是加强课程建设,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。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,特制订本要求。
一、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
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》(教高[2006]16号)文件精神,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,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,准确把握课程定位,科学制定课程标准,整体优化教学过程,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,促进三年制高职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等全面发展。
二、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
(一)系统性原则。要着眼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等全面发展,结合三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实际,确立素质、知识与能力“三位一体”课程教学目标,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、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,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,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。
(二)发展性原则。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,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成果,更新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,为学生个性发展、全面发展奠定基础。
(三)实用性原则。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,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,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、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,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、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。
三、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
(一)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规定本课程任务,确定课程的性质、定位和目标要求。
(二)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,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,找准职业岗位的工种、工序、工艺等技术核心能力;通过教学分析,确定本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建议。
(三)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,改革课程教学内容,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,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,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。
四、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
(一)专题调研。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,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,开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、工序、项目技术所需的职业素质、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,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。
(二)编写初稿。在研读教学文件资料和进行本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基础上,构建课程体系(课程结构框架),把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,编写课程标准初稿。
1.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,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,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。
2.根据本课程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,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,确定课程的定位、任务与目标。
3.依据课程的定位、任务与目标和针对核心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、能力点和素质点。
4.将已确定的知识点、能力点和素质点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(符合认知规律与职业能力形成规律)构建课程和课程教学体系。
5.设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。
6.建立考核知识、能力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,提出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法。考核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,不能量化的要进行程度描述,指明应获得的职业证书的种类和等级。
(三)专题研讨。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、修改,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。
(四)专家审定。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审定,确定为试行性课程标准。
(五)组织实施。按照试行性课程标准,配置教学资源,组织课程实施,系(部)要建立课程标准教学台账,及时收集、整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意见。
(六)修订完善。根据实施评价和反馈的意见,对试行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,不断提高课程标准质量及实施成效。
五、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
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可包括课程概述、课程目标、内容标准(课程内容与要求)、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。
(一)课程概述。主要阐述课程性质、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。
1.课程性质: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、作用和功能,与其它课程的关系,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。
2.课程定位:主要阐明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、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关系、课程对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,以及与前、后续课程的联系等。
3.课程设计思路:应将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(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、基于生产过程等)与课程框架设计、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,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、课程设置依据、课程内容结构、理论与实践比例、课时安排说明、学时分配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,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和创新点。
(二)课程目标。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。
1.总体目标。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,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。
2.具体目标。可从素质、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。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,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,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,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。
(三)内容标准(课程内容与要求)。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、专题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,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,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。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,应尽可能用清晰的、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(如能或会动作要求+操作动词+操作对象)进行描述。
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,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,不宜过大、过多,项目要由易到难、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,具有真实性、典型性、完整性和覆盖面。项目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、教学目标、相关知识(理论知识、实践知识)、考核评价等。
(四)实施建议。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、评价方法、教材选编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、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。
1.教学组织实施。教学组织要体现课程改革先进理念,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、教师为主导,专业核心课程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,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,融“教、学、做”为一体。(其他课程也要体现“教、学、做”一体的课程理念)。
2.教学评价。考核方式与标准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,重视教学过程评价,突出阶段评价、目标评价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,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,关注学生个别差异,鼓励学生创新实践。具体做法:一是对作业的形式、作业的次数、是否安排长周期作业如写读书报告、社会调查报告或课程设计等做出合理的规定。二是简要规划与说明课程考核方式与改革、成绩评定方法与构成等。三是对于考试科目,要简述课程试卷试题结构、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、试卷设计的主要考核评价意图等。
3.教材选用。即任课教师对选择优质教材提出说明和建议;对采用何种教材版本以及学生阅读哪些参考书籍提出建议;提供可以共享的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有关信息等。要明确教材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,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高职规划教材,无合适教材选用时要明确教材的开发编写建议。
4.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,提出对实训(实验)室及功能、设备配置等要求。
5.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、实训规范、信息技术、实训基地、网络资源、仿真软件等。
6.其它。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,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,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、参考网站作说明等。
六、有关要求
(一)总体要求。
1.课程标准编制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,明确课程目标及其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地位与作用,根据职业岗位(群)的核心技能,体现将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内容的设计理念,避免在旧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稍事增减,敷衍塞责。要统一认识,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,尽管有一些相同之处,但原来的教学大纲主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,而课程标准是既要告诉教师怎样教,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学,因此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教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与统一。
2.要开展项目导向、任务驱动、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的改革,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、开放性和职业性,融“教、学、做”为一体。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,实训教学项目化。
(二)规范性要求。文字表达准确,简明扼要,层次清晰,逻辑严密,名词术语规范,结构合理,文本内容符合课程目标,文本格式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。
(三)排版要求。页面纸型:A4,纵向;页边距:上、下、左、右边距各2.5厘米;行距:固定值20磅;页码:页脚,居中。题目为“三号宋体加粗”,文中标题为“小四号黑体”,内容为“小四号仿宋”。
(四)时间要求。课程标准送审稿编制与修订工作于7月开始,8月底前完成,并交教务处,9月组织审定完善后执行。
七、课程标准参考格式(附后)
八、本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。
商洛职业技术学院
2015年7月13日
课程标准参考格式
一、概述
(一)课程性质
(二)课程基本理念
(三)课程设计思路
二、课程目标
1.总目标
2.具体目标
三、内容标准(课程内容与要求)
(原则上分为二个层级,可采用表格表述方式,也可采用文字叙述方式。)
(一)XXXXXX(第一层级)
教学目标:
活动安排:
考核评价:
1.XXXXXX(第二层级)
知识要点:
技能要点:
┉┉
┉┉
四、实施建议
(一)教学建议
(二)考核评价建议
(三)教材编写建议
(四)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
(五)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
(六)其它